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新趋势分析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新趋势分析
原创 刘佳昊、张琳 美团研究院 2022-01-13 13:37荐读
生鲜农产品流通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美团研究院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产销衔接机制更加合理、流通链条逐渐缩短、数字技术加快赋能、生鲜消费便利化需求旺盛等新趋势,并提出生鲜流通的若干建议。
目录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三、典型国家(地区)农产品流通的特征及经验启示
四、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正文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微观层面看,农产品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尤其生鲜农产品①的质量及流通效率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相关[1-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生鲜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结构变化明显。然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也存在供给需求分散、商品加价率高、周转链条长等方面的问题,使流通效率提高缓慢,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本文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历史、现状、趋势进行梳理,对其背后的发展动因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双轨制”、市场化转型阶段再到全面现代化等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和垄断性,重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由政府特许机构垄断经营,这虽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原始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损伤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3]。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充分的市场竞争也大幅提高了流通效率,促进了多流通渠道和多流通主体的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流通主体从国营流通企业、国营商业机构、供销合作社等少数国有主体扩大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终端超市、大型零售集团、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经销商等多类型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从非常松散到紧密再到高度融合;零售业态由早先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为主,逐渐演变成农贸市场,超市、社区生鲜店,电商平台,O2O等多业态并存[4]。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已经形成了上下游分散、中间多层级的复杂多元流通体系。
(一)上游:产地极度分散,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非常分散,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分散,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我国是生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②,生鲜产品的生产规模庞大、种类多样,仅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产品就有多达134种③。若仅从蔬菜来看,我国常用食用蔬菜多达150种,而美国常用蔬菜只有几种④。其次,我国幅员辽阔,生鲜产品产区分散,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分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显示,仅梨这种水果就有新疆、山东等14个特色产区⑤。此外,由于生鲜果蔬的季节性明显,而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饮食差异逐渐缩小,因此单个销地往往需要从全国各个产地轮流采购以实现全年不间断销售,运输距离长,跨区比例高,这也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差异化和分散化程度。
另一方面,在产地内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主体高度分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体产权主体“不到位”,组织成员产权不清晰,市场化程度低,农地规模化、组织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适度性不够,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多种因素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集中[5],“小农经济”特征仍然显著。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现在的农户有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⑥。即使是牛奶等工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其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和农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6]。这种生产分散的现状,使得农产品的标准化、品质化难以推进,也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给产地收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中游:多层供应体系,中间流通环节众多
我国农产品的中间流通体系呈现出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的多层级、多环节的典型特征,生鲜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般要经过四层流通环节(图1)。分散的农户生产商品后,由大量产地农产品经纪商收购,运输至一级批发市场⑦,随后由二级批发商等分销至零售端农贸市场、超市、社区生鲜店等生鲜零售终端,或者食堂、餐厅等餐饮零售业态,之后到达最终消费者。尽管也存在生鲜直采、农产品B2B电商、农超对接等流通链条较短的方式,但相比于传统的多级批发市场流通,新型流通方式的规模仍然很小[7-8]。
图1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当前生鲜农产品多级流通体系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首先如上文所述,农产品“产全国卖全国”是流通多链条多层级的主要动因。一方面是大量覆盖多品种商品的全国性供需网络的建立,需要有大规模的中间流通主体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分散化、零售终端的多元化、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中间商既无法实现规模化采购,也无法实现规模化销售,显而易见其整体效率非常低,稳定的多层级分销体系反而纾解了上、下游流转不畅的局面。其次是零售业的账期长,中间商单体的资金量和规模小,垫资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弱,多流通环节有助于分散风险。国内零售企业普遍占用供应商资金,为稳固销售渠道,上游批发商需垫付1个月左右的仓储、场地租用、运输、包装等资金,而委托批发商代销或赊销买断的农村经纪商也需先垫付购货、包装、运输、装卸、租用场地等资金,承担批发商1个月以上的账期。由于中间商资金量小、垫资能力弱,一旦某环节出现垫资困难,可能会导致其流通过程瘫痪,因此在收到销货收入前,生鲜流通所经历的层层装卸、运输等成本需要更多数量、层级的中间商分担,长久下来形成了稳定的多层级的批发体系。
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多层流通供应体系尽管是当前供需条件约束下的必然选择,但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是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利润率低。由于供应链冗长,农产品经过储存、运输、装卸等环节后的损耗较大,叠加运输、人工等成本,层层加价,使得产销两地产品差价较大,也使得当前生鲜零售终端的毛利率普遍较低。其次是食品溯源较为困难,产品质量难保证。多级分销体系使得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者的完整流通过程呈现出多元交叉的特点。不同流通主体之间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并没有统一的规划,生鲜在不同“角色”之间的流通多元交叉,商品难以溯源,生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再次是市场信息高度不对称,影响流通效率。由于流通层次的多级分化,不同主体掌握的信息差异极大,价格信号传导链条长,市场存在大量套利空间,给产、供、销各级主体都带来了较大风险,影响了流通效率。
(三)下游:多种业态并存,传统渠道仍占主导
图2 部分国家生鲜零售业态市场规模占比(2019年)
资料来源:欧睿数据库,美团研究院
*日本的“其他(直采等)”业态主要为农产品直卖所,具体数据及信息由美团研究院整理
就生鲜流通的终端环节看,当前我国传统的农贸市场仍占主流,2019年的占比达到56.5%;整合能力较强的超市和便利店占比不高,仅为37.0%;以传统生鲜电商、前置仓生鲜电商、社区电商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在线零售业态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占整体规模的比重仍然很低,根据多种口径综合计算,占比不超过10%⑧(见图2)。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见图3),分散与多样仍是我国生鲜零售的主要特征。
图3 部分国家超市行业CR5对比(2019年)
资料来源:欧睿数据库,中金公司研究部
大众消费偏好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是生鲜零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生鲜购买渠道和生鲜商品消费种类都非常单一,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沿着“数量/种类多→质量/体验好→消费便利”的路径快速升级,大众消费的生鲜商品种类愈发多样,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当前丰富的生鲜零售业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多、快、好、省”的多维度需求(见表1)。未来,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升级,大众消费偏好和模式仍将不断变化,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流通主体、零售业态也将继续创新发展。
资料来源:美团研究院整理
综上,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影响要素复杂、制约条件多样、涉及主体繁多的过程。受到土地、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改造必然相对艰难和漫长,上下游分散、中间多层级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9-11]。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也逐步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趋势。
(一)农户与市场衔接机制更加合理
尽管小、散、弱仍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要特征,但是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发展趋势正帮助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机制更为合理。一方面是原有的农产品交易“代办制”不断成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布在基层乡村的农产品“代办人”,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交易过程和现代市场的交易规则,比较好地克服了农产品上下游对接中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等难题,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的供销匹配,成为我国农产品多层级流通体系中的核心环节[12]。二是农业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存在的规模化组织化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分散农户到以简单商品契约联结的“公司+农户”,再到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核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模式、功能不断完善[13-14]。农业组织化对于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降低流通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鲜农产品流通链条正在缩短
近年来,生鲜农产品流通链条的缩短成为各国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生鲜产品直采直销模式也蓬勃发展。这主要体现为:一是农超对接快速发展。永辉、华联等大型连锁超市为了降低农产品采购流通成本,强化供应链体系管理,纷纷优化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加强产地加工仓、定温配送中心、仓储型门店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自有品牌,构建总部全国联采、地区统采的二级采购体系⑨,减少采购环节。二是一级批发市场加强直采直销服务。红星、海吉星等部分一级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信息、信用和组织能力优势,帮助农业大户在场内直接开设窗口,和下游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使其采后直供商超,为部分小零售商提供加工、分拣、配送等服务,解决产品稳定供应、品质品控和采购价格虚高问题,有效减少了生鲜产品在二级、三级批发市场的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⑩。三是生鲜零售新型业态减少了流通环节。得益于在线交易精准的需求预测能力、高效的供需匹配能力和运力调度能力,生鲜电商平台推动生鲜零售的交易费用、履约费用大幅下降,供应链条和环节明显缩短。各种模式的生鲜电商都在与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加大优质农产品源头直采的力度,一些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的生鲜直采率达到55%以上⑪。
(三)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更加明显
得益于广阔的市场规模及快速普及的互联网,近年来数字技术对生鲜农产品流通的赋能作用较为明显。一是数字技术助推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零售业态不断改造升级。通过增加线上交易、送货上门服务,采用数字财务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等数字化服务,相关企业提高了运营效率以及消费者体验,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社区生鲜店、便利店也蓬勃发展[15]。二是互联网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让产量、价格、口味偏好等信息能更快地在上下游之间传导,让市场信号更好地指导生产,防止出现农产品销售“大小年”等情况,减少价格波动带给农户的损失。三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流通全链路的信息得以被记录、分析,各生产基地之间,产地和销售终端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信息化流通。四是网络数字技术催生多种新型线上批发零售业态[16]。消费者对品质化、便利化、线上化的要求快速增加,推动农产品网络零售从传统快递电商向前置仓、社区电商、生鲜O2O、即时零售等多模式、多业态创新发展,生鲜电商产业链也愈发完善(见图4)。新技术、新方式的引入不断为流通渠道运行注入新的技术手段和经营理念,推动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变革。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四)大众生鲜消费便利化需求旺盛
有学者认为,我国零售业态的便利化发展沿着时间便利、体力便利、精力便利、心力便利的次序演进,我国居民对生鲜消费“便利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时间、体力、精力、心力几个维度的便利程度也在产生变化(见表2)⑫。当前,受工作节奏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及疫情的催化作用,社会大众对“线上消费”“社区零售”“送货上门”的需求快速增加(见图5)。而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受到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17]。围绕社区的近场零售和到家业务成为零售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实践来看,一方面是社区生鲜店业态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社区生鲜店龙头企业百果园和钱大妈的门店数已分别达到4786家和2968家,2020年钱大妈首次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位列第42位,百果园的排名也上升6位,位列第44位,增长势头强劲⑬。另一方面,“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线下自提”的O2O模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仅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传统商超也发力转型,2020年,连锁百强企业的线上销售规模达到56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0%,占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的23.3%,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企业的到家业务已在全部门店铺开,约一半企业则在部分门店运营⑭。
表2 我国生鲜农产品消费便利化演进轨迹
资料来源:借鉴李飞、徐陶然(2011),作者自行整理,打分采用五分制。
图5 用户线上购买生鲜的原因(2021年2月)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三、典型国家(地区)农产品流通的特征及经验启示
(一)典型国家(地区)农产品流通特征
1.美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及特征
美国是全球农业和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整体上看,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可分为三种:以产地批发为主的流通渠道、以车站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渠道、以零售市场(包括超级市场和连锁店)为主的流通渠道。78.25%的美国农产品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车站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的销量仅占20%左右,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效率较高。美国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下述发展特征:
一是生产区域的集中程度高。美国农产品产地布局合理,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这也使得大部分生鲜商品可以从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达零售市场,呈现“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
二是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高,生产计划性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公司农场”快速发展,高度商业化的家庭生产主体广泛参与农产品流通并在农场销售额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农场主为自身利益联合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以及农场主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协会在美国大约有3000多家,这些组织对流通效率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18]。
三是流通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高。美国流通基础设施完善,流通服务机构健全,产业分工较为合理。美国已经出现了包装公司、运输公司、冷链服务商、配送中心、专业银行等,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全流程多样化专业服务。
2.日本农产品流通现状及特征
日本的农产品流通具有“小生产、多渠道”的特点,日本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成熟的农业合作组织(农协)及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广泛支持和干预对推进日本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9]。经过多年发展,日本农产品形成了两大流通模式,即以生产者-农协-一级批发市场-中间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为核心,以拍卖为主要交易方式的“市场内”流通模式和以生鲜电商、零售商直采和直卖所(店-消费者)等方式为主的“市场外”流通模式。
日本的农产品流通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和流通技术发达。日本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冷链技术发达,冷链流通率高达95%以上。日本在蔬菜产地有选果场和选果机,主要用于瓜果类蔬菜的挑选,进入蔬菜贮藏库和预冷库,在运输过程中采用冷藏运输车,继而进入批发市场冷库,再到超市冷柜最后进入消费者的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日本生鲜产品的流通损耗率不超过5%⑮。
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农协是日本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农户自愿加入的非营利性的农业合作组织,农协依法设立,受到法律保护。农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对农户进行协助,提供生产资料、技术信贷支持、市场销售等服务,帮助维护流通秩序与农户利益。
三是农产品直采直销模式快速发展,日本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政府管制和规范程度较强⑯,目前日本有50%的生鲜产品流通是通过批发市场体系进行的。不过,直卖所等生鲜直采直卖模式具有链条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在日本快速发展。目前,日本批发市场的“经由率” ⑰逐年下降,“市场外”渠道的商品销售量不断提高[20],当前产地直采和生鲜电商等模式已占日本农产品流通量的30%以上,直卖所占农产品流通量的10%左右[21]。
3.我国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现状及特征
我国台湾地区具有以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三级批发市场体系为主,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会)为核心主体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台湾在乡镇、区建设了种类不同的、涵盖多种农产品、基础设施良好、网络健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卉、蔬果、肉鱼货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交易与流通,此外还有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产销班、直销店等多种形式[22-23]。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是生产组织化程度高,农会发挥重要作用。农会组织是台湾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流通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农产品市场的主要渠道。台湾农会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技培训与推广、农产品促销等服务,还可以向农户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此外,农会还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直销中心以及超市等流通渠道的兴建与经营、办理共同销运等。
二是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制度较为完善。台湾地区建立了保障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常运转与管理的相关法律保障,如出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法》、《农产品运销改进方案》、《农产品分级包装标准与实施办法》等,为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与政策保障[24]。
三是农产品直销模式快速兴起,成为批发市场的有益补充。部分商品的流通是由农会产销班直接供货,运向台湾地区近千家大中型超市,由于直销不需要经过批发交易,成本低、加价少,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且生鲜产品损耗少,新鲜卫生,竞争力较强。台湾地区现在鼓励直销市场发展,已形成与传统的批发市场体系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机制,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
(二)典型国家(地区)的经验启示
对以上农业发达国家(地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存在几类共同特征和趋势:一是农业生产、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日本的农协、台湾的农会等组织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多个阶段帮助农户与市场对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生产和流通效率。二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流通技术持续进步。生鲜农产品的标准化、品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田间采后预冷到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的全过程冷链物流降低了流通损耗,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构建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三是政府坚持大力扶持与投入。各国(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上给予优惠或直接帮扶,尤其在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农民权益保障、合作组织建设等层面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四是流通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由于多级批发流通体系的效率损耗,各国(地区)的农产品流通都出现了农超对接、生鲜直采等供应链条短、直采直卖型渠道占比上升的趋势。在下游,直卖所、生鲜电商、生鲜便利店等灵活、便利的生鲜零售业态也快速发展,流通主体愈发多元化。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优化产销对接
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农户和市场的对接渠道、丰富对接方式。首先,要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与升级,增强生产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生产经营能力。鼓励合作组织拓展功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也要对“空壳社”及农业合作社异化现象进行及时发现与纠偏,推动农业合作化的高质量发展[25]。其次,鼓励农产品流通主体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综合性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加强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协调组织和综合带动作用,发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农户+电商平台”等多种“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模式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生鲜产品线上交易渠道,打通零售主体线上线下销售服务,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加快农产品产地仓及冷链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产地仓对生鲜农产品进行最短的时间预冷、清洗、分级分选、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在产地把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商品,增强保存能力。推动产地仓与协同仓、销地仓的数字化协同,加速农产品的分销,打通农产品全程供应链。政府也应加强冷链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关键流通环节的冷藏仓储、运输设施。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及引进,推动产学研合作,包括农产品流通企业和专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对冷链、保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进行科研攻关,各级财政部门可加大对相关技术推广经费的扶持力度。
(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
加强生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追溯系统管理。积极引用国际现有成熟标准规范,开展和完成我国农产品追溯的专项立法工作,完善和创新农产品追溯体制和机制。确立基于追溯平台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应对机制,推广GS1追溯语言及RFID等技术的应用[26]。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不同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利用各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评价信息收集上的优势,助推上游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机制。
(四)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加强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加快流通数字化升级改造。在生产源头对农产品按标准化分级,装入标准化物流筐,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施提取数据追踪监测,农产品直接预冷并进入产地仓存储、分拣,商流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客户对接,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时间,保障农产品品质。基于网络数据的实时性与超前的预测能力实现农产品前瞻性的生产及库存管理,帮助生鲜零售终端实现选品、运营和促销等环节的数字化、自动化、科学化,消除生产方与销售终端之间的信息延迟。
(五)加大生鲜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各专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实操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创业就业。提升网络数字时代的专业技能,可依托电商平台、专业培训机构等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带动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提质升级。
注释:
①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生鲜食品是指供消费者食用,未经烹调、制作等深加工,常温下容易腐坏变质的生物有机体产品,是农产品中的重要一类。狭义上认为生鲜农产品是指“生鲜三品”即蔬果类、肉类、水产类产品;广义上,部分经过初级加工、易腐烂变质需要冷藏保存的乳制品、熟食、冷冻食品、蛋、糖果蜜饯等也属于生鲜食品。由于本文侧重于流通过程的经济分析,因此采用广义定义。
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蔬菜产量为13.8亿吨,其中中国占比超过50%。
③数据来源: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_交通规费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xinjiang.gov.cn)
④数据来源:【物流】兴业证券:2019年农产品供应链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qq.com)
⑤数据来源: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 (gzdlbz.net)
⑥数据来源:《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发布会 (moa.gov.cn)
⑦一级批发市场有时也称为产地批发市场,根据功能、规模等又可分为全国性产地批发市场、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产地批发市场,详见农业农村部2015年印发的《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
⑧如前所述,生鲜零售总体规模为6万亿。生鲜产品网络零售额数据,2020年艾瑞咨询测算为4585亿元,农业农村部和商务部测算的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为4168.6亿元和3975亿元,美团研究院根据往年增速折算,2021年的生鲜产品网络零售总体规模应在6000亿元内。囿于数据可得性,以上粗略计算表明2021年的占比应在10%以内。
⑨作者根据永辉、华联、人人乐、红旗连锁等上市公司2021年半年度财报整理。
⑩作者根据2021年5月20日对湖南长沙红星批发市场的访谈整理。
⑪数据来源:东吴证券 《深度分析——生鲜电商战事升级,路向何方》,2021年6月。
⑫此处关于便利化四个维度的内容参考[25]李飞,徐陶然.零售便利化的演进轨迹及规律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考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1-11.
⑬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发布 (ccfa.org.cn)
⑭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发布 (ccfa.org.cn)
⑮数据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⑯日本有专门的《批发市场法》以保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除了少数批发商可以直接从产地进货外,大多数批发商都要经过多级批发市场体系。
⑰批发市场经由率是指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商品占该商品流通总量的比率。
参考文献:
[1]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_产业信息网 (chyxx.com)
[2]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0)[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9
[3]杨青松.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4]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03):81-95.
[5]赵德起,沈秋彤.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机制及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03):112-120.
[6]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 2012(01):79-92.
[7]李崇光 等著.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09
[8]东吴证券 深度分析——生鲜电商战事升级,路向何方 叮咚买菜VS每日优鲜VS社区团购,2021.06.05
[9]胡冰川.中国农产品市场分析与政策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15(04):4-13.
[10]胡冰川,董晓霞.论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与价格决定——来自蔬菜市场的观察[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05):37-46.
[11]江小涓. 江小涓学术自传[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03.16
[12]孙枭雄,仝志辉.农产品交易中的“代办制”及其实践逻辑[J].中国农村经济,2015(04):4-13.
[13]高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4]陆自荣.中国农业资本化的逻辑与限度——以马克思社会劳动的技术剩余为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3):5-21.
[15]毕马威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2021.05
[16]胡冰川.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与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08):15-18.
[17]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如何勾画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18]周丹,杨晓玉,郝俊峰.国外农产品流通模式借鉴[J].商业经济,2020(08):99-101+117.
[19]宗义湘,魏园园,沈金虎,杨东群,王华青.日本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对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1(04):13-15.
[20]李凤荣. 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09
[21]刘欣, 张琳. 日本农产品流通渠道持续变革推动效率提升[R] 美团研究院调查研究报告
[22]周向阳,赵一夫.台湾生鲜农产品在大陆流通的模式与创新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3(05):22-25.
[23]孟京生.关于借鉴台湾农产品流通先进经验完善大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12):23-25+34.
[24]郑娟,甘代明.福建省应借鉴台湾经验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J].发展研究,2014(05):64-72.
[25]张益丰,孙运兴.“空壳”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异化的机理及纠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0(08):103-114.
[26]胡云锋,孙九林,张千力,韩月琪.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2):57-62.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Md_mw4zuUXO6Lc9KomYOg